藏在春节民俗里的道教文化——春联与门神

时间:2025-01-2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271

春节又叫新春、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远方的游子会返回家中,与家人们一起团聚,共度温馨时刻。

贴春联和门神,是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春节前夕,大家纷纷购买春联和门神。有雅兴者,会自己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在这个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贴春联来祈愿新年万事如意,家庭幸福美满;通过贴门神,用以驱邪辟鬼,保卫家宅。春联所属的楹联习俗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入人心的民俗信仰,同时与道教文化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春联的演变

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民间贴春联与门神的习俗,形成的来源有多种观点。其中有种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认为,春联和门神相同,最早都源自道教的桃符。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记载:“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讲的是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如何捉鬼的事迹。后来人们在门上“饰桃人”、“垂苇茭”、“画虎”用来“卫凶”的做法,在春秋中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风俗。

后来,人们为简便起见,就以“桃符”代替“桃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的形象,或者写上他们的名字,通常还会画上道教符箓。人们将桃符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指的就是这个风俗。

随着时代变迁,各种蕴含吉祥寓意的纸质春联与门神画像,逐渐取代了桃符,并在宋朝后期开始使用“春联”这一名称。据古籍《蜀梼杌》《杨文公谈苑》等记载,最早在桃木板上写上词句的作者叫辛寅逊。相传,后蜀末代皇帝有一次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于是辛寅逊落笔书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便成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

到明代,道教发展极其迅速,脱胎于道教信仰文化的春联也同样盛行。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17378778432081beeb7a8a6f2b3948a7f5db36a395.png

二、门神的演变

与此同时,门神形像也有了多次演变。后期新增的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教类”、“文官类”、“武将类”等等,逐渐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

如赐福天官,钟馗,王灵官,魏征,包公,文天祥,秦琼,尉迟恭等。元代之后,秦琼与尉迟恭作为武门神,流传最广。此外不同的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门神,都表达了人们避凶驱邪,保卫家宅的愿望。

三、贴春联与门神的讲究

民谚有云“二十四,写大字”,过了腊月二十四,就可以写春联了;“二十八,贴花花”,过了腊月二十八,就可以张贴春联了。贴春联的最佳时间是大年三十早上或中午,因为这时候阳气最足,可以驱邪避灾,迎接新年好运。贴的时候,要注意上下联的顺序,不可使用破损的春联。一般来说,亲人过世一年内不贴春联,也有的地方风俗是贴白春联。

春节贴门神的时间,通常是在除夕当天。有的地方风俗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后,就可以张贴门神,以保佑家宅平安。门神应贴在大门正中,左右对称,与大门平行。还要注意门神的高度,尽量与人的高度相当,以示对来访客人尊敬和欢迎。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