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伪道横行:“不服就干”成了道教标签

时间:2025-07-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00

网络平台上,“死道友不死贫道”“佛教放下,道教拿下”“忍一时扰我清修,退一步乱我道心”“不服就干”等言论渐成流俗,看似调侃戏谑,实则对道教思想进行了严重歪曲与矮化。这些充满功利、戾气与偏执的口号,与道教“尊道贵德、济世利人”的精神背道而驰,若任其传播,不仅会误导大众对道教的认知,更会消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本清源,澄清谬误,阐释道教真正的思想精髓,实为当务之急。

破妄:警惕对道教思想的误读与篡改

“死道友不死贫道”宣扬极端利己主义,与道教“齐同慈爱”的慈悲精神完全相悖。道教以“道”为核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太平经》强调“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度人经》倡导“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皆以慈悲济世为要。道教徒修行,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葛洪在《抱朴子》中明言“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只顾自身苟活而置他人于不顾,早已背离修道之初心。

image.png

“佛教放下,道教拿下”,“忍一时扰我清修,退一步乱我道心”与“不服就干”等言论,则背离了道教“不争”的智慧与“谦和”的修养。《道德经》反复强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并非懦弱,而是洞察天道后的从容,不逞匹夫之勇,不较一时之短长。真正的“清修”,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心安定;真正的“道心”,是“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的包容广大。若因琐事而失忍,因小怨而争斗,恰恰是道心不固、修养未足的表现。

归正:重视心性与道德修养

“尊道贵德”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而修德的根本,在于心性的淬炼。道教从不主张独善其身的冷漠,也不推崇强取豪夺的功利,更反对睚眦必报的狭隘,而是以“修心”为基,以“积德”为径,追求个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心性修养上,道教强调“澄心遣欲”。《清静经》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谓“清静”,并非逃避现实的“清修”,而是面对纷扰时的内心澄澈——不因外界诱惑而动摇,不因他人冒犯而失衡。这种心性,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涵养。真正的修道者,会在世事磨砺中炼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胸怀,而非将“扰我清修”、“拿下”挂在嘴边,实则是心量狭隘的表现。

在道德实践上,道教倡导“行善积德”。《太上感应篇》开篇即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将道德行为与人生境遇相联系。纵观道教的历代祖师,没有不重视积德行善和个人修养的,或济贫扶弱,或护佑生灵,或教化世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修德即是修道,积善即是积福。

道教主张“性命双修”。“性”指心性、德性,“命”指生命、形体,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若无澄明的心性,纵有强健的形体,亦难免为欲望所驱;若无坚实的道德根基,纵有高深的“术法”,亦不过是“旁门左道”。道教历代祖师皆强调心性、道德的重要性,可见心性与道德是修道的基石,更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image.png

以正信守护道教精神

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容易让片面解读甚至刻意歪曲的言论大行其道。那些标榜“死道友不死贫道”“不服就干”的口号,看似张扬“个性”,实则暴露了对道教精神、文化的无知;那些将道教与“拿下”“争斗”绑定的说法,不过是借传统文化之名,行功利主义之实。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其智慧在于引导人超越小我,融入大道;其价值在于教人修养心性,完善道德。它不是追逐私利的“拿下”工具,更不是放纵戾气的“争斗”借口。唯有回归“尊道贵德”的本源,践行“齐同慈爱”的胸怀,秉持“为而不争”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道教的精神,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当代社会焕发其净化心灵、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正本清源,需从认清谬误开始;守护传统,更需正信正行来践行。我们不要为了流量,歪曲思想以盲导盲;同时有义务正本清源、矫正观点。愿每一个接触道教文化的人,都不再被误导,在以后的学习中,拨开迷雾,见其真容。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