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学会爱
在世俗的认知里,修行仿佛是一场与欲望彻底割裂、在孤寂中苦寻解脱的旅程。许多人误以为,修行意味着要断除一切欲望,包括爱,将自己封闭在远离尘世的象牙塔中,与世间烟火绝缘。然而,这种理解恰似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事实上,修行的真谛,恰是在于学会爱。
爱自己:接纳自我,唤醒内在力量
人生,是用来体验的,而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爱自己,首要之务便是接纳真实的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正所谓不完美,才美!正如维纳斯那断臂的造型,虽看似残缺,却成就了艺术史上永恒的经典;又如阳光下的影子,它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不完美,勾勒出了独一无二的生命轮廓。
肯定自我的价值,不再因一次的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不再因他人的评价而妄自菲薄。须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使命,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各有其光芒和轨迹,或明亮耀眼,或微弱朦胧,但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偶尔的“断电”,虽有缺憾,但依然拼命绽放,如此,方能挣脱世俗的枷锁与内心的桎梏,回归到本自具足的状态。
然而,爱自己并非意味着躺平,在舒适的温床中消磨时光。真正的爱自己,是直面挑战却不执著于结果,在奋斗的过程中享受成长的喜悦;爱自己,不是认命于现状,而是在复盘和自省后,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爱自己,不是随心所欲地放纵,而是自律自强,在繁华中坚守内心的宁静,在落魄中凭借坚韧的意志自我治愈。你若温良努力,一切自有天意!
爱他人:善待他人,善意温暖世界
俗语有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太上感应篇》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了凡四训》中写道:“日行一善,善善相加,则成正果。”
由此可见,祖师之所以被尊奉成神,是因为他们都具备无我利他、无私大爱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与天德完美契合。我们作为凡夫俗子,或许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功德,但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生活中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无私的帮助,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一束光,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带来希望与力量。
然而,爱他人不仅仅是付出与贡献,更是接纳与尊重。接纳他人的不圆满,以一颗包容之心,看见他人生命中的缺角,不必急于修补,正是各种各样的缺角,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不越界,不侵扰,不以爱之名进行道德绑架,让爱成为自由呼吸的空气,而非沉重的枷锁。因为真正的爱是在举手投足间播种善意的种子,随风飘散在他人的心田中,悄然开出爱的花海,让世界因爱而变得更加美好。
爱万物:敬畏天地,融入宇宙怀抱
我们与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虽然人是万物之灵,但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爱护。
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时,方知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让我们摒弃傲慢和自私,以更加谦卑的姿态去对待万事万物。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片树叶、每一个生命,因为它们都是天地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对宇宙万物的尊重与呵护,是我们作为天地的孩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修行,就是见自己,知归途;见众生,懂慈悲;见天地,懂敬畏。愿你眼中有光,行中有爱,所到之处皆是利他,让爱的光芒洒满人间,照亮每一个角落。
撰稿人/杨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