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说“阴阳”不说“阳阴”?泰卦与修仙之秘

时间:2025-10-1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23

在中华文化的基因里,“阴阳”二字如影随形 ——中医调病讲阴阳平衡,文王演卦论阴阳消长,寻常百姓也知道“阴阳五行”这个名词。

可你是否想过:为何古人始终说“阴阳”,从不说“阳阴”?

这看似简单的语序,不仅是古圣先贤观天察地的深层密码,更暗藏着《黄帝内经》所描述的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修仙之秘!

一、阴阳之道:古人认知世界的底层密码

在古人看来,万事万物皆为阴阳所化,故而《道德经》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符号的创立,可以上溯到伏羲的“一画开天”,以“—”为阳爻、“- -” 为阴爻,创作八卦。周文王将其系统化,将八卦相叠,演化出六十四卦,著《周易》揭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法则。

image.png

阴阳概念的诞生,起源于对自然的“仰观俯察,取象比类”:日月交替,寒暑往来,男女分殊——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现象,被抽象概括为“阴”与“阳”:

阴,古作“侌”,本义为旋转的雾团。象征沉静、收敛、承载等,如地、小、月、女;

阳,古作“昜”,本义为日光照耀。象征主动、发散、推动等,如天、大、日、男。

“侌昜”本义,即雾团消散,阳光普照。

二、《归藏易》的印证:坤在前,乾在后

《周易》首卦是纯阳乾卦(䷀),第二卦才是纯阴坤卦(䷁)。这似乎与“阴先阳后”矛盾,实则不然。

现存《周易》版本虽以乾卦开头,但考古发现,更久远的《归藏易》则是“先坤后乾”。这暗示了早期易学可能更重视“阴”的基础地位,这与远古母系社会的认知相合——先有承载生命的母体,而后有万物生长。

此外,“阴阳”一语,也反映了古人注重“交泰”的哲学思想。古人竖书文字,乾(☰)为阳,坤(☷)为阴,“阴阳”对应泰卦(䷊),阴气下沉,阳气上升,天地交感,万物通达,为大吉之象。“阳阴”为否卦(䷋),阴阳隔绝,天地不通,为困顿之兆。

清代奇人王有光在《吴下谚联》中指出:“阳大阴小,阳男阴女,阳君子阴小人,似应阳先阴后。乃圣经贤传,下至谚语,皆曰阴阳,不曰阳阴。何也?按此义本于《易》书,乾上坤下为《否》,坤上乾下为《泰》,曰阴阳者,从《泰》象也。”真可谓言简意赅。

image.png

三、丹道修炼:逆返先天的修仙之秘

在道家内丹修炼中,把握阴阳之道至关重要,“阴阳”顺序更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实践意义。

《道德经》第四十章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果用阴阳来类比:“无”是混沌未分状态,相当于阳;“有”是万物显现状态,相当于阴。宇宙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正是自然顺行之道。

而丹道讲究“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常人顺行,从阳到阴,则生老病死。修炼者逆转,从阴到阳,则长生久视。

《古书隐楼藏书》指出:“先天为阳,后天为阴,我辈修持,无非炼阴还阳之道。”吕洞宾号“纯阳子”、萨守坚称“全阳子”,此类“崇阳”道号,正源于对先天大道的不懈追求,终达“与道合真”的至高境界。

可见,没有阴性的后天作为基础,则无法达到阳性的先天。“阴先阳后”的修炼次第,恰恰契合了丹道从有为到无为,从有形到无形,从后天返还先天的修仙之秘。

从《归藏易》的坤乾秩序,到泰否二卦的吉凶寓意,再到丹道阴升阳降、天地相合的修炼实践,无不在昭示着:“阴阳”词序不是语言上的偶然,而是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

所以,当你下次修炼丹道时,不妨想起这“阴阳”二字跨越时空的启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欲求光明之“阳”,先培深厚之“阴”。

这大概也是,世间最朴素却最实用的成功法则。

撰稿人/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