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蕴含的道家元素

时间:2025-10-2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7

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这一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更与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登高避祸到饮菊求寿,从祭祖敬老到升仙成道,道家思想深深植根于重阳节的传承与发展中,赋予这一节日独特的文化内涵。

“重阳”的涵义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且“九”为阳数中的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谓之“重阳”,也叫“重九”。在道家思想中,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因此重阳节被赋予天长地久、生命长久的寓意。魏文帝曹丕在《与锺繇九日送菊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表明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已经将九月九日与“长久”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举行宴会来庆祝。

道教认为九月九日,是驱邪荡秽、扶阳固本的重要时节。清代张希良在《河防志》中记载,镇水铁牛特意选在重阳节完工,目的是“重阳蒇事阳气宣”,即借助重阳的阳气与铁牛镇水的寓意相结合,增强其镇水威力。这体现了道教对重阳之日的重视与应用。

image.png

飞升成仙与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而这一习俗的起源与道教仙话密切相关。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著名的道教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多年。某日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其家中将有灾祸,需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并登高避祸。桓景依言而行,晚间回家发现家中牲畜全部暴毙,而家人因登高避祸而安然无恙。此后,重阳登高避疫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在道家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阳节被认为是“升天成仙”的好时间。道家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因此,重阳登高不仅是为了避灾,还蕴含着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道教传说中多位重要人物都与重阳节有着密切联系:轩辕黄帝于重阳节乘龙升天,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妻子也在九月九日白日飞升,海神妈祖同样选择在这一天升天成仙。真武大帝在太和山苦修四十二年,功成果满,于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这些传说进一步强化了重阳节在道家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驱邪避疫与节日习俗

除了登高外,重阳节的其他习俗如佩插茱萸、饮用菊花酒等,也都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东晋道士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代宫廷中已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习俗。

茱萸在道家文化中被视为具有驱邪功效的灵物。在桓景的传说中,费长房特意嘱咐他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臂上,以驱避瘟魔。菊花则与道教的长生观念紧密相连,《太清诸草木方》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这些习俗的形成与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实践有关。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而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的时节,自然成为采药炼丹、服食养生的最佳时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原本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活动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重阳节习俗。

image.png

祭祖敬老与世俗伦理

重阳节不仅是登高避疫的日子,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道教文化强调阴阳相济,重视家族延续与祖先崇拜。在重阳节祭祖,既是对道教“贵生”思想的实践,也是对其伦理观念的表达。近代,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敬老爱老的新内涵。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且与“久”谐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寓意。

重阳节的道教仪式

重阳节期间,许多道教宫观会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九皇会”和“拜斗”仪式。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为九皇圣诞,民间俗称九皇会。

《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记载,若人在九月九日夜半子时,合家清斋行道,清洁素裳冠履,准备香烛表章,奏拜北斗,便可获得“生人增加寿算,福禄自然”的福祉。这一仪式体现了道教通过特定时日祭祀星斗以求延年益寿的信仰。

此外,九月初九也是多位道教神祇的诞辰或飞升之日,包括中坛元帅、酆都大帝、斗姆元君、九皇大帝等。这些宗教活动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使道教信仰通过节俗活动得以传播和延续。

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其名称由来、习俗形成与文化内涵均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刻联系。如今,当我们登高远眺、佩插茱萸、品饮菊酒时,不仅是在传承千年民俗,更是在体验一种融合了道教智慧的生活方式。重阳节所蕴含的道教文化,已悄然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