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五福”,人生自然圆满

时间:2023-03-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08
“五福”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祝福语。它出自《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康宁”,四是“修德”,五是“老而善终”。这是是古人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人生有这五福,自然会幸福美满。


图片


“五福”从何而来?

活了一百零一岁的唐代大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从社会学、伦理道德学上做了最简炼、最精辟的论述,他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他认为人在生活中的福、祸、善、恶都是人自为之,人是个人福气的主宰和缔造者,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也不能致人之福,明确指出人生之福是靠自身修养而获得的。

五福寿为最

寿是第一福,有了寿命,才有机会去享受其它的福气,如果没有寿命,那么什么福都将成为枉然。道教也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件乐事,希望长生不老永远活着,认为死亡才是最痛苦的,因而它乐生、重生、鼓励人们要竞其天年。正因为道教乐生、重生,追求长生久视,所以便千方百计殚精竭力,寻求使人健康长寿的方法。

然而时下流行“人生可以创造财富,财富可以改变人生”的说法,往往不惜一切手段去谋取财富,与追求寿背道而驰。还有的人“前半辈用命挣钱,后半辈拿钱买命”,忙起来就置健康于不顾。殊不知,有些东西是钱买不回来的,拥有高质量的寿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没有生命则一切皆无。

富贵与福

道教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都应该努力去创造财富。《太平经》说:“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这就是说,人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如果由于自己懒惰而造成饥寒,那就辜负了上天赋予自己的能力。并且教内种种戒律特别强调不能取非义之财,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财富的人必遭恶报,即使富裕了也还要节俭,要扶危济困,不能为富不仁。

《遵生八笺》载茂季伟诗:“欺诳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来往报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为了富贵而行为不端的人,往往尝不到“福”的滋味,难以安心享受生活。近代史上“洪宪皇帝”袁世凯,他天天服鹿茸精,喝人参汤,但整日为了一己私欲作恶多端,忧恐交加,57岁便命归黄泉。常言说:知足长乐,开怀是福,平时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更为重要。

福与康宁为伴

无病无灾便是福,康宁常与福为伴。明代虚劳证治专著《理虚元鉴》提出在生活中做到“六节”:节嗜欲、节烦恼、节愤怒、节辛勤、节思虑、节悲哀,利于康宁平安。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各种有损健康的行为,避免放纵或不节制。任何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肢体刺激,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人不能适应时脏腑气血功能就会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自古圣贤之人,多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如果能及早认清生命的真相,修身养性、宽广胸襟、通达智慧,不为情绪所困,自然康宁。

图片

修福必修德

福与德的关系非常密切,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可见想要寿的前提是德行要好。修养道德与脏腑阴阳协调具有内在的联系,养德者必然长寿,《黄帝内经》中说:“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上古真人所以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德行对人的心理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干那些损人利己的事,不贪不义之财,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这种人心神安宁,心安理得,他们吃饭香甜,睡觉安稳,胸怀坦荡。生活在舒心如意的气氛中,其乐融融,对内心环境是一个良好刺激。

有福者老寿善终

岁月无尽,生命有终,人活百岁不免一死,古今中外皆然。老寿善终其意有三:

一是面对死亡要有坦然态度,不会被来临的死神所恐惧,困忧。宇宙万物,皆有始有终,人也是如此。无论对谁来说,生死都是一个关口,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可算进入人生的大境界。

二是无疾而终,没有慢性病的折磨和痛苦。平时要明养生之道,懂健身之法,知调养之术,要善于珍惜生命,重视保健。增强体质能延长生命,免受疾病之苦,做到“康而寿”,享有应有的寿限。

三是终生无憾事。人活在世上,不说要为社会国家做多大贡献,能把自己为人子女、父母等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尽到,即使离开,人生也无遗憾之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也是老寿善终的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五福人生,那就是最顶级配置了,可惜这样的人,从古至今少之又少。但不管我们现在拥有几福,都需要一日一行、一点一滴去修,当把目标放在当下,不去追求超出个人能力的目标,福气自然来临。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