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肝藏魂的中医临床应用

时间:2024-09-0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971

说起“魂”,通常会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但是在中医的藏象学中,魂作为人体的五神之一,有着特别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尤其是在睡眠和精神情志类疾病上面,临床上应用较多。那么中医怎么看待“魂”呢?

一、什么是魂

《说文解字》曰:“魂,阳气也,从鬼云声。”《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太素·卷六》杨注云“魂者,神之别灵也。”表明了魂与神的关系,即魂受到神的支配。“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类经·脏象类》)。魂属阳神,主外、主动,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核心。中医认为魂是后天有高级的神经心理活动,有兴奋性、主动性特点。

二、肝藏魂

肝与魂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内在联系。《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舍”字,就是居所的意思,形象的表明了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魂为阳,血为阴,魂藏于血,以血为物质基础。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而得以安藏,所以中医认为魂的活动场所在肝。

1725782929962.jpg

三、魂与思维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阐明肝在思维谋虑中的重要作用。肝主谋虑,也是因为肝藏魂。魂属于思想意识等较高级的精神活动,思维的成分较多,也就是古人说的谋略。因此,生活中我们责备某个人做事不周全时,常会说“缺魂儿”。当一个人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时,我们最常用失魂”来形容,其道理皆源于魂的中医本义。

四、魂与睡眠的关系

睡眠,即“阳入于阴”的过程,阳气潜藏入脏,人就会进入睡眠态。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而魂可往来于目窍与肝脏之间。正如民国大医唐容川所说:“昼则魂游于目而能视,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表明魂作为高级神经活动之一,与人的睡眠有密切联系。

但若肝中有邪气,魂不得归,就会导致肝魂妄动,出现卧不得安、夜梦纷纭的症状。正如《灵枢》所言:“正邪从外袭内……反淫于脏……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往来,就容易出现噩梦、梦呓、梦魇、梦游等症状。

五、魂与幻觉

《类经·脏象类》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幻觉也属于精神类疾病,幻视、幻闻、幻听等症状,也多与魂相关。夏子益《奇疾方》记载:“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可见,魂的病变会导致某些精神类疾病。

六、肝藏魂与卦象

在后天八卦中,肝对应于震。从卦象中可以看出,一阳爻在下,二阴爻在上。魂为阳神,与阳爻对应,血属阴,与阴爻对应。魂舍于血中,即阳藏于阴之下。又因阳藏于阴之下,故魂动之病,除肝阴血虚外,亦可因肝火、肝阳之热扰而动,此为同气相求。

1725782957139.jpg

七、治疗思路

魂的安和,与肝密切相关。若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所涵、所镇,安和有序。尤其是睡眠时,人静则血归于肝,魂得血养而不妄动。若肝阴血不足,则魂宜失所舍、所涵、所镇,就易自浮而动,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来。

从治疗角度,魂之病一般以从肝论治为主。且因为魂受到神的支配,而心藏神,故在治疗中多心、肝并治。治疗方式,多以滋阴补血,清火潜阳为主。同时,辅以安神定魂的治疗。因魂属阳而易浮,多选具有镇定、收敛作用的药物,如琥珀、龙骨、牡蛎、朱砂等。若症状为其他脏腑所波及,则须兼治它脏腑疾患。

肝藏魂的理论,为临床在治疗睡眠、精神情志类疾病以及调治肝脏奠定了基础,所用的养血护肝、疏肝理气等治法,被列为调节人体神经方面的疾病的常法。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