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温脾汤
温脾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泻下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大黄、附子、人参、甘草、干姜组成。
温脾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文记载为“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药物用量为“大黄(生)四两、附子(炙,大者)一枚、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二两”,其用法为“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此为温脾汤的原方,因其温中和泻下的功效较为适中,所以适用范围广泛。
自《备急千金要方》之后,温脾汤广为历代医家所沿用,并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后世医家根据治疗病症的不同,在温脾汤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来达到治疗效果。常见的组方,如原方加当归和芒硝,使得处方在功效上偏重于泻下;如将原方中的甘草更换成桂心,并减少大黄的用量,使得处方的功效更加侧重于温里;再如《外台秘要》、《普济本事方》以及《卫生宝鉴》中记载的温脾汤,则在处方上增加了行气的药物。
温脾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的功效,主治阳虚寒积证,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等。
方中附子辛温大热,可温壮脾阳,以散寒凝。大黄苦寒沉降,荡涤泻下而除积滞。此二者相配,温下以攻逐寒积,共为君药;干姜温中助阳,可助附子温中祛寒,此为臣药;脾阳虚弱,其患者脾气亦惫,出现运化不利等症,故佐入人参、甘草补益脾气,且二者与附子、干姜相配伍,有助阳须先益气之意,此二药为佐药;甘草既能助人参益气,又可调药和中,故兼使药之能。
温脾汤由温补脾阳的药物配伍寒下攻积的药物组成,集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于一身,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特点。全方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温脾汤的应用
在《备急千金要方》的记载中,温脾汤原方主要治疗脾气不足,虚弱下痢。
而后世医家临证时在原方上进行加减使用,将传统温脾汤的功效从原来的“脾寒腹痛泄泻”延伸至脾寒所致的胀满、呕吐以及消化不良等。如《千金翼方》中,原方去大黄,加半夏、赤石脂、白石脂、厚朴、桂心、当归、川芎,可治疗脾气不足,水谷下痢,腹痛食不消;如《外台秘要》中,原方加黄芩和厚朴,可治疗脾胃中寒,不得食,又谷不消,腹响胀满,时苦下痢;如《普济本事方》中,原方加桂心和厚朴,可治疗痼冷在胃肠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如《卫生宝鉴》中,原方去大黄、干姜,加沉香、木香、丁香、官桂、缩砂、炮姜、白豆蔻、白术、生姜、大枣,可治疗脾胃虚寒、心腹疼痛、恶心呕吐、腹胁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泄泻吐利。
自古以来,温脾汤在治疗腹泻类疾病时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在现代医药工作者的进一步研发下,更加拓宽了温脾汤的临床运用范围。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本方主要被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肠应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消化性溃疡、胃柿石等;其次被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以及寒凉性呼吸道疾病、便秘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