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不要求你有多好,只是劝你别那么坏

时间:2025-02-1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70

能做到的才有意义,做不到的有什么意义?

我有一亿人民币,我愿意捐出去;

我有一千套房子,我愿意捐出去;

我有300个比特币,我愿意捐出去;

我有一辆电动车,我不愿意捐出去,打死都不捐,因为我真有一辆电动车。

所以说,把善良的标准定的太高,必然让善良沦为虚假的喊口号。

比起要求别人做个无私奉献的圣人,不如先劝别人做个别那么坏的人更实在。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关于善恶的标准和因果的道理,在《太上感应篇》中均能察其根源。

那这样一本影响力巨大的书,是不是对道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呢?

不是!

没有!

如果你翻开这本书看看,就会惊讶的发现,这本书里面,仅仅列举了20多条善行,但是却列举了160多条恶行,也就是接近90%的内容,不是在教人要多好,是在教人别太坏。

只是在要求你做个过得去的人,别太离谱就行。

只是在希望你做个还能看的人,别太过分就好。

只是在建议你做个差不多的人,别太出格就中。

17391648632081beeb7a8a6f2b3948a7f5db36a395.png

一、道教不要求你有多好,只是劝你别那么坏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鸡汤文章包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完美的好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然而,这种近乎理想化的要求,往往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相比之下,道教的思想却显得尤为接地气,它以一种更加宽容、现实的态度,劝诫我们“别那么坏”。这种思想不仅贴近人性,还更容易实现。

二、与其做完美的好人,不如先做不坏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私欲和缺点。这种矛盾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然而,道教的思想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并不要求我们做到完美无缺,而是鼓励我们做一个“道德上说得过去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别那么坏。

原因很简单,只要你还没飞升,你就还没修到位,你就还有缺点,你就还有成长的空间,你怎么可能完美。

所以用完美的道德规范去要求你,你也是绝对做不到的。人的成长要有过程,总不能加减乘除还没学会,上来就学高等数学吧。你不但学不会,还会被突如其来的高难度,瞬间击碎自信心,干脆学都不学了。

17391648962081beeb7a8a6f2b3948a7f5db36a395.png

三、做一个不坏的人,其实很容易

相比于做一个完美的好人,做一个不坏的人其实要容易得多。因为完美的好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那绝对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不坏的人则只需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或者说大部分人在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中都能做到。

四、做一个不坏的人,其实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坏的人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和福报,还会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一种警醒和自律的态度,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能够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当我们成为一个不坏的人时,我们就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道教思想,贴近人性,更易实现

总的来说,道教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宽容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贴近现实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它并不要求我们做到完美无缺,而是鼓励我们做一个“道德上说得过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做到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成为一个不坏的人。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我们就已经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个不坏的人吧!

文字整理/华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