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六根六尘”

时间:2025-02-1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88

我们经常会听到六根清净或六根不净这个说法,到底什么是六根呢?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除了六根,还有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其实根与尘之间,还有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王菲唱的《心经》中有“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歌词,佛教《心经》有六根六尘的说法,其实道教经典也有记载,我们一起看一下道教经典关于六根、六尘的记载。

道教关于六根六尘的记载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记载:“凡躯所累,六根六尘;三业所毒,首曰食嗔;逐流忘返,浸失善因。”

《一贯天机直讲》记载:“吾人性体本是圆明,因六根与外尘相接,以妄为常而执着之,遂生颠倒。”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云:“清静六根,断除邪障,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性能无着物,邪障那边生。”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记载:“凡夫不能善摄六根,则有诸漏,为恶所牵,至不善处。善男子,犹如恶马粗猛,能令乘者至险恶处,不能善摄六根恶业者,亦复如是,令人远离元阳妙道,至诸恶处。犹如狂象未曾调伏,有人乘之,不随意去,远於善邑,至险恶处……犹如佞臣教王作恶,六根佞臣,亦复如是,常教众生造无量恶。善男子,犹如顽子不用父母师长教训,造诸恶事,不调六根,亦复如是……不摄六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凡夫之人,不摄六根,驰骋六尘,犹如牧牛,不善收录,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检六根,常在诸有,多受苦恼。”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七宝庄严经》记载:“一切众生识神之初,亦复如是,禀乎自然,自应道性,无有差异。云何而生种种恶缘、地狱、饿鬼、畜生等报?当知皆是六根所引。何谓六根?跟、耳、鼻、舌、身、意。眼根因缘,着诸色触,色相攀缘,其理不一,种种诸色皆入眼根……意根因缘,亦复如是……最胜当知,三涂所起,由於六根、六触、六情、六染,是四大结能生种种善恶业因,增长三涂种种苦恼……汝等当知,六根为灾,不可限量。是故学者应当捡肃六根,不可放逸攀缘诸相。”

《道教义枢》记载:“又六根义者,根以能生为义,谓能生於识。六根之中,五根是色,一根是心。五根能生五识,故名为根,五识则为心根,能生想志於心,故名根也。”

以上是道教经典中关于六根六尘的记载,当然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结合道教经典的记载,我们一起看一下,六根六尘的具体含义。

17398036382081beeb7a8a6f2b3948a7f5db36a395.png

六根与六尘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叫根呢?《道教义枢》说能生者谓之“根”,比如根可以生出枝叶,六根对六尘,它可以生出六识,故而称其为六根。

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身体所具有的生理器官,由物质组成的,也是有相的,所以叫色根。意根属于思想、精神的作用,是无相的,叫做心根。《道教义枢》所谓“五根是色,一根是心”是也。

有人也把六根称为六贼,如《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到:

“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

此处的“主人公”即我们的本性、真心、大道,寓意:六贼作祟,让我们迷于外境,不识真心,与大道相隔。同时也说明修行要灭六贼。

六尘:

为什么叫尘呢?它像尘埃一样,可以污染心性,故而为“尘”。

色尘者,与眼根相对,以色相为体的境;

声尘者,与耳根相对,以声响为体的境;

香尘者,与鼻根相对,以气味为体的境;

味尘者,与舌根相对,以味道为体的境;

触尘者,与身根相对,以接触感受为体的境;

法尘者,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每一根对境时,意根也随之而加以分别,是五尘所落谢的影子,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

六尘之中,这个法尘相对难理解一些,咱们举个例子说明,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品尝到的味道,鼻子闻到的气味,眼睛看到色相等等,都会烙在心里,再次遇境时,就能分别出来,这些记忆的留存就是法尘。

17398036652081beeb7a8a6f2b3948a7f5db36a395.png

修行人应当清净六根

《老子内观经》云:“人所以流浪恶道,沉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

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心说》云:“然而轮迥于三界,出入于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盖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不趋乎善而趋乎恶,故有天堂地狱因果之报,六道轮回,无有出期。”

《清微三品至道极伭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上卷记载:“故此六根,是名六贼。欲闻大道,先除六根。六根不除,生诸恶识。此六根者,於何得除?昔有达士,知所除道,一切闻见,境界因缘,都无所住”

上面三段,讲的非常好,人们在生活中都是着相,不识大道,认妄作真,不是眼着色相,就是耳着声、舌着味,无时无刻不在六识分别里,遇到好的东西、好的境界就会去贪求,得不到就会烦恼执着,甚至不择手段,引发杀盗淫妄,从而造业受报,自缚于六道轮回之中,与道长隔。

岂不知生前所得到的一切,在死后什么也带不走,古人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只能带着善恶业离开,然后根据善恶业多寡,分别去六道轮回中受果报去了。

“昔有达士,知所除道,一切闻见,境界因缘,都无所住”,我们修行人既知如此,何必生前造种种恶业,不如不着一切相,按各自传承精进修行,清净六根,与道相应,以期脱离轮回,早成大道。

文字整理/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