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如何看待“钱”的
提及钱,大家都甘之如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钱”就如阿拉丁神灯,可以实现许多愿望。“钞能力”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金钱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它被用于正道,如慈善、布施、救助等善行时,可以为我们带来福报和内心的满足;而当金钱被用于满足个人的私欲和贪婪时,人们就成为了“钱”的奴隶,陷入无尽的痛苦和困境之中,这时候“钱”就成为灾难的根源。因此,在“钱”的问题上,道教有其独特的见解:
取之有道
在物欲泛滥的当今,以物欲为导向的价值观会导致有的人为了获得金钱而不择手段,甚至无视法律和道德。
毒奶粉、工业油车装食用油、网络诈骗、庞氏骗局等新闻的曝光,揭露了人性在金钱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当一个人财迷心窍的时候,便不惜为金钱铤而走险,丧心病狂,无所不用其极来牟利。殊不知,这些错误的挣钱方式早已经写在刑法里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里的道就是指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金钱的获取应当遵循正当的途径和道德准则。
正如《太上感应篇》云:“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若不是合法途径所得,即使暂时得到了金钱,也像喝毒酒止渴一样,最终难逃凄凉下场。因此,非我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用之有度
《太平经》中曾提到:“财者,天地之至精也,用之有度则福,用之无度则祸。”道教认为每个人命里的钱,都是有定数的,所以不能用之无度。
传说曾有一位张御史在云南一带巡察公干。出差期满准备回京的前一天晚上,他独自静坐时,忽然看见一位身穿赤色官袍的神仙出现在他面前。神仙自称是他的守钱神,并指着床底告诉他,那里有黄金铺地,约莫有一千两。张御史表示无法带走这么多金子,于是守钱神建议他将家中住址写在纸条后焚化,金子就能送到他家。张御史照做后,守钱神便消失了。不久后,张御史回到京城,遇到了同年考上进士的同窗朋友,那朋友拜托张御史推荐他出任某一官职。张御史硬向他索取了二百两金子。当晚,守钱神再次出现在张御史面前,但这次只给了他八百两金子。张御史询问为何少了二百两,守钱神回答:“你向同年及第朋友索取的金子,不正是二百两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吃多少穿多少都是命中注定的。若是穷奢极侈地挥霍金钱, 就像刷信用卡提前消费一样,不过是先甜后苦罢了。
《玄坛赵大元帅财神真经》云:“凡夫每多挥金如土。穷奢极侈。毫不知地产五金。以赐人类。互相维系生计之用。反致铸金成币。造成种种恶因。”可见上天赐予我们金钱,不是用来奢侈生活的,而是用来维系生存的正当需求。
生活,过得去就可以。金钱,够花就行。
乐善好施
道教看来,金钱不应被私有独享,而应自由广泛地流动于天地万物之间,利济苍生,才契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宇宙法则。
《文昌帝君阴骘文》云:“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举善荐贤,饶人责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印造经文,创修庙宇。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可见,金钱若是用于为他人和社会谋福祉时,才会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其最终的归属和意义。
我们不妨把金钱比喻成一个值得我们感恩、尊敬的好伙伴,它喜欢正义,讨厌罪恶;它喜欢自由,讨厌被私有。它总是陪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默默付出,有时候它又会离开我们一下,外出帮助别人,当完成了使命,又会回到我们的身边。有了它的陪伴,人生如意又通达。
撰稿人/杨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