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视角下的血液

时间:2025-07-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6

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物质,血液在医学、哲学乃至宗教领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言“血液是生命的河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以其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对血液的研究留下了深远印记。

一、血液是如何生成和运行的

道家认为,血液的生成源于天地之气与饮食精微的相互作用,是“天地人”三才共参的结果。《黄帝内经》中“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论述,恰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道家经典《黄庭经》亦载“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将脾胃比作运化精微的“太仓”,强调其作为后天之本,能将水谷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在心火“少火生气” 的温煦作用下,最终化而为血。此外,肾精作为先天之本,如《道德经》“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所喻,为血液化生提供本源动力,就像树木的根系滋养枝干,肾精充足则血液有源,反之则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肾气衰,发堕齿槁”,血液生化不足。

图片

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视其为生命活力的象征。正如《难经・八难》所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点明心主血脉是血行的核心动力,如君主治国般统领血运;肺朝百脉,通过呼吸吐纳调节气血,如同风箱鼓荡气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通血路,若肝气郁结则血行瘀滞;脾主统血,如同堤坝约束水流,防止血液逸出脉外。四者协同,维系血液常运转。

二、人体血液都受哪些因素影响?

道家气血学说构建了完整的生命系统理论,认为气与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形象说明气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血液流动,二者如《医宗金鉴》所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相依相生。因此,道家调病多从气血入手,以复平衡。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道家阴阳理论的核心,血液的运行也遵循此道。阳气如太阳温煦血脉,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阴气似雨露濡养血液,阴气过盛则血凝成瘀,故养生治病首重调和阴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使血行如常。

脏腑功能直接决定血液质量与运行,五脏如同各司其职的工匠,共同维系血液的生成与流转。《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揭示:脾胃虚弱则“仓廪空虚”,精微不足导致血源匮乏;肝失疏泄则淤堵,引发血行不畅;肾阴亏虚则水源枯竭,难以滋养血液。因此,调治脏腑是改善血液状态的关键。

图片

三、避伤气血的几个注意要点

“勿久坐不动”:久坐会导致气血在局部停滞,久坐时腰腹受压气血难以抵达下肢,易出现下肢水肿、手足冰凉。肩颈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气血瘀滞于颈部经络,便会引发僵硬酸痛。《黄帝内经·素问》明确指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这里的伤肉本质是气血无法濡养肌肉,久而久之肌肉松弛无力,进一步加重气血循环障碍。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扩胸运动或踮脚动作。

“勿熬夜贪凉”:亥时(21-23 点)是三焦经当令,此时熬夜会耗伤气血。《黄帝内经·素问》“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熬夜会强行调动本应收敛的阳气,导致气血暗耗 。

贪凉的危害更大,夏季阳气浮于体表,内里相对虚寒,此时贪食冰饮、直吹空调,寒邪会顺着经络侵入体内。《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讲的正是寒邪会让气血收引凝滞:胃受寒则气血不能上达头面,易头痛;子宫受寒则经血凝滞,引发痛经;关节受寒则气血瘀阻,导致疼痛屈伸不利。

“勿情志过极”:“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描述了情志对气血的影响,说明情绪波动会直接扰动心气,进而打乱气血运行节奏。每日可听《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等古琴曲(道家认为古琴音合天地之气,能调和心神),或抄写经典等语句,在专注中让气血归于平和。

道家将血液视为生命能量的载体,融合气血学说、阴阳平衡与脏腑理论,也许气血调理也不必追求奇方异术,只需在生活中顺应身体节律。从今天起,试试晨起导引、三餐食养、睡前静心,或许会发现那些困扰已久的疲惫、失眠,都在气血调和中悄然消散。

撰稿人/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