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修道之人交往,这三件事别打听

时间:2025-08-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60

在日常行走于宫观之间,或是与修行者们的交流过程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我们留心呢?简言之,道教中有“三不问”的讲究,即不问寿数,不问俗事,不问籍贯。这其中的有何缘由呢?

一、不问寿数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本源,通过修行可以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而实现长生久视、与道同体。所以,道教的修行者认为‌寿数本是自然流转之数,如同涓涓流水,何须标记刻度。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修行之人白发苍苍,并不希望别人总是询问他的年龄,反复提醒他;有的道长看上起比较年轻,也不太希望别人询问他的年龄,或因年龄会被轻视。毕竟,一个修行之人的道行如何,和年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须发皆白的道长健步如飞,也有面如冠玉的师父能辨识各种药草。修行者的世界里,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修为的标尺。

修道之人追求的“长生久视”,并非执着于数字的累加,而是让生命始终保持鲜活灵动的状态。过分关注年龄,反倒像给流动的溪水安上标尺,既是对修道者心境的打扰,也是对“大道无形”的误解。

image.png

二、不问俗事

修行者潜心于道法,世俗的纷扰本是他们要超脱的,过多探问俗事,易扰其清修。不问俗事,则是尊重其“离世脱俗”的追求。俗世如落叶,何必翻旧痕。

结合周围道长及小编自己的亲身体会,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修行?”其实能走上修行路,就是与道有缘。而具体到这个问题,对于很多道长来说,并不好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不同,即使讲了很多自己修行的经历和感悟,别人也并不能理解。万一有的道长是因为遭受重大挫折或者是家庭变故,而走上修行路的,这个问题就显得很冒昧。

修行之人的过往,恰似落在山道上的落叶。有的曾经历风雨摧折,有的曾见证繁花盛开,但终究都会融入尘土,滋养新的生命。若执意要拨开落叶探寻过往,不仅会惊扰当下的安宁,更可能触碰到不愿触碰的伤痕。就像有人对着古琴追问:“这根弦是不是断过?” 却忘了此刻它正发出清越的声响。

三、不问籍贯

对修行者而言,地域之别并非关键,合道的层次更加重要。追问籍贯,反倒局限了这份超越地域的修行境界。籍贯如浮萍,随缘而定根。

同一道门之中,常能遇见来自天南海北的修行者。有人讲着着吴越软语;有人操着燕赵口音;有人带着川渝的麻辣;有人有着海外的文化。大家都是因为共同的道缘聚在一起,探讨修行的经历、层次与真谛。

image.png

还有一种说法是“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并非说故乡不好,而是修行者早已将“四海为家”融进了生活的自然。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最初的生命,而修行的路,却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延伸。道心安定了,脚下的土地便是故乡。

而且在世俗中,大家对那种精神上很了不起的人,通常会有两种世俗的想法:一是因为大家之前在一起生活过,对他的长相、言行、脾气、家里情况这些都熟,就觉得自己完全了解他,觉得他也就这那么回事儿;二是以己度人,觉得他既然也是在这个环境里长大的,肯定跟自己没啥两样,不可能有多厉害。就算这人在外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了很大的名气,他们也很难真心认可。

与修道之人交往,其实就像在山间偶遇清泉。相遇如萍水,珍惜当下缘。不必计算它流淌了多少岁月,不必打听它绕过多少村庄,更不必追问它从哪座山里流来,只需静静掬一捧,感受那份沁人心脾的清凉与甘甜。

那些看似讲究的规矩,实则是对生命状态的尊重。不问寿数,是明白真正的生命力与时间无关;不问俗世,是懂得每个人都有权利放下过往;不问籍贯,是理解心灵的故乡从不受地域限制。留心这些细节,既是对道教文化的理解,也是对修行者境界的尊重。

撰稿人/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