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修行,可以从“一转念”开始

时间:2025-10-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9

人生际遇如长河奔流,或平缓或湍急,往往不由人自主选择。

有人能每天在晨钟暮鼓的伴随中修行,有的需要在喧嚣的日常中寻一线内心的清净。

而世间本无十全十美之事,亦无十全十美之人,更没有“事事如意”的人生。

晋代著名学者皇甫谧,前半生著书立说,颇有造诣,人到中年却患了风痹疾,半身不遂。有人在这种境遇之下,可能怨天尤人,郁郁而终,而皇甫谧却发愤研习针灸,不仅治疗好了自己,还写成了一本《针灸甲乙经》传世,被后世奉为“针灸鼻祖”。

一念是叹造化弄人,自怨自艾;一念是奋起自救,并救世济人,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心念,造就不同的行动、不用的境遇,以及不同的人生。

《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充满辩证智慧的箴言,揭示出世间万物相生相化的玄妙之理。

image.png

一个“转念”,完全不同的走向。

当罹患重疾求医无门时,困于绝境之人若能领悟此中玄机,便可化焦虑为钻研医学的动力。这种转念将痛苦的礁石转化为前进的踏脚石。

常人夫妻,有“七年之痒”一说,从热恋时如胶似漆到“相看两厌”,有人闹到分崩离析,妻离子散。

有人却能转念思量:若能与此“最难相处之人”和谐共生,世间人际尚有何难?这一转念间,竟将家庭战场变为修行的道场。

宋代文人苏东坡谪居海南时,曾写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将蛮荒之地转化为体悟天地之道的契机。

现代夫妻关系亦复如是:当一方停止指责抱怨,转而视对方为修习忍辱、增长智慧的良师,婚姻便从束缚变为滋养。

心念一转,怨偶即成道侣。夫妻怨偶之事,尤见转念之功。

《庄子·齐物论》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世间纷争,往往起于心念执著。

至于修行者感化家人的事例,更印证“一转念”的辐射之力。

《淮南子·原道训》云:“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返”。真正的修行不在标榜特殊,而在日常践履。

当有人专注自身修持而不强求他人,其言行自然感化周遭。唐代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其妹司马退之最初讥其避世,后见兄长春色焕发、神采奕奕,终悟修道之妙而随之修行。

图片

现代生活中,常见有人初习道家养生时家人不解,待其通过修行真正变得心平气和、身体健康,家人自然心生钦慕而跟随学习。这种“不言之教”,正是《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鲜活注脚——心念的转变如投石入水,涟漪自会向外延展。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转念”并非轻易可得。它需要时刻观照心念的觉知力。

知行合一的思想转变并非易事,而日常行为可以造就习惯,习惯可以改变性格,性格决定了思想的转变,思想可以改变命运。

当我们没有办法快速改变思想的时候,可以刻意从行为上做出改变——哪怕这种行为觉得别扭,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后,想法便会随之改变,“转念”就成为了水到渠成之势。

《周易》所言“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在每一个情绪升起的瞬间,都能如明镜般照见自己的起心动念,进而有选择地转向光明。这种修炼存于细微:堵车时的焦躁转为聆听自然的闲适,工作挫折时的沮丧视为积累经验的必需,他人冒犯时的恼怒化作修习忍辱的功课。如此日积月累,方能在重大关头自然实现心念的升华。

转念的哲学根基,深植于道家养生之学。

《黄帝内经》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坐忘论》倡导“收心离境,守静去欲”,皆指明心念的主导作用。非是外境改变,而是主体认知重构:疾病不再是绝望的宣判,而成为激发潜能的契机;伴侣不再是痛苦的根源,而化为磨练心性的砥石;孤军修行不再是寂寞的坚持,而成为以身证道的历程。这种转化是“阴阳互化”之理后的主动创造。

归根结底,日常修行的本质是心性的锤炼。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指向心念的主导作用。

而“一转念”正是这修行功夫的切入点:当疾病袭来时转焦虑为精进,当婚姻困顿时化厌弃为修炼,当孤身修行时变执着为感通。这转念之间,有道家“安时处顺”的达观,更有“阴阳转化”的玄妙。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生活中的困境往往非事态本身所致,而是心念陷入僵局。若能于困顿中一转念,便是开启了变化的枢机,继而达成通达的豁然,最终收获长久的安定。

当我们学会在每一个当下观照心念、抉择转向,便是将生活化为道场,把磨难当作资粮。

如此则无人非师,无境非修,真正实现《清静经》中那“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究竟自在——原来大道不在远方,真境只在转念之间。

撰稿人/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