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为什么一定要了解“阴阳之道”

时间:2023-03-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014
语。学习中医的基础框架,也还是从阴阳五行入手,这是因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与生命力所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尤其对阴阳做了大篇幅的论述和概括,可以说只有明白了阴阳的内涵,学习中医的旅程才算得上真正开始。


一、阴阳的重要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学习中医和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必求其本”,不明阴阳,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特别强调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图片


二、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整个《黄帝内经》和构建于其上的整个经典中医体系,正是用阴阳来“纲纪万物”的,从天时变化、天人关系、人之生理、病理、藏象、经络、诊法、治则、药物,乃至针灸取穴等方面,可谓贯通全卷,渗透至微。
其论人体则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论诊法则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素问·阴阳别论》凡此种种,皆以辨别阴阳为中医诊法之根本,似乎弄清楚阴阳,就可以独见若神。
其论治法则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素问·标本病传论》。又曰:“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是本于阴阳。总之,无论养生还是治病,一切都以阴阳为最高准则。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1.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这里的阴阳平衡又包括: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平衡、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人欲健康长寿,主动顺应天地阴阳、四时之气消长转化的规律的同时也要保持心理状态平和衣食住行方面的节制。
图片
2.机体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本质
所谓生病,实际上就是人体的很多地方失去了阴阳平衡,“物不平则鸣,人不平则病”。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的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及机能障碍的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亢必然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盛必然损阳,从而导致阳气亏虚。人之所以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多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所造成。中医的辨证论治,其根本目的是分析阴阳的失衡点,通过调理使身体归于阴阳平衡。通俗讲,要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不应该把人“拆散”了,更不应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辨证论治是中医从阴阳平衡关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
“辨证论治”可分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辨证”是分析疾病,体现了中医对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状态的分析认识。“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制订治则与治法,解决“辨证”找出的主要矛盾。“论治”则体现出中医如何恢复或重建新的阴阳平衡的思维和手段。
从道医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先是内气失衡,随着进一步阴阳失衡加剧就会出现器质性改变。所以道医诊断和治疗疾病,不论是道医针术还是方剂、灸术,首先从改变人体内气失衡开始,纠正已经偏颇的阴阳关系,再用丹道、按摩、导引等道家养生功法扶助五脏功能,激发人体自身恢复,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所以阴阳的重要性,你懂了吗?
文字整理/华苏